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海南省博物馆收藏不少与祭祀相关的文物。4月5日是清明节,就随本报记者一起走近那些藏在博物馆里与祭祀相关的文物,追溯古老的祭祀文化。
① 汉代灰陶猪圈
在汉代,祭祀活动的陪葬品中多以陶器为主,西汉时多陶俑,东汉时期,陪葬陶器则更反映日常生活。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灰陶猪圈,整个造型保留了现实生活中圈舍的一些特征,如屋顶的构造、通道的建造等。猪圈分上、下两层,上层两个对角分别建有两个厕所。这种厕所、猪圈合二为一的建筑,污染源集中,便于清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文明发展水平。
② 汉代绿釉陶仓
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的储存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东汉时期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各地诸侯、地主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仓禀”进行屯粮。这一变化也让丧葬明器发生改变,随葬品中出现模型化的屯粮设施——陶囷和陶仓,表达了时人祈求在死后世界能够丰衣足食。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汉代绿釉陶仓,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其造型朴实、纹饰秀美、工艺精湛。
③ 宋代青白釉瓷魂瓶
宋代,随着制瓷匠人技术的革新,这一时期青白釉瓷器成为主流。后烧制专用冥器,类似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此种青白釉瓷魂瓶是这一时期的特色陪葬品。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其器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矮胖变得修长。上部带盖,盖顶形似多级宝塔,四边贴附立体祥云纹,顶部所立展翅飞翔的飞鸟一只,下面堆塑一腾飞于祥云之中的游龙,再下面是一圈浅雕人像。下部瓶身光素,与盖顶、颈部的繁缛雕饰相互映衬。高浮雕与圆雕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令堆塑造型朴拙生动,颇具动感。
④ 南宋林村宋墓买地券
“买地券”是中国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物品。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这件“买地券”出土于南宋时期林村宋墓。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逝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是作为逝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
⑤ 明代陶镇墓兽
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之中,是楚文化丧葬礼仪的一种代表器物。后历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各式镇墓神像,为避邪之物,以佑护逝者亡魂的安宁。因此,镇墓兽一般长相较为凶狠,只有起到了震慑鬼怪妖魔等邪恶力量的作用,才能守卫好主人的墓室。
⑥ 明代三彩陶龛
神龛是旧时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子。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敞开式。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神佛主次,作前中后,左中右设位;祖宗龛分台阶依辈序自上而下设位。少数多姓合祠者,也分龛或座依各姓辈序设位。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
⑦ 明代绿釉陶楼
陶楼,顾名思义,即用陶土制作而成的楼房,在古代常被当作墓葬品陪葬。陶楼盛行于东汉中晚期,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陶楼造型逼真,结构合理,制作工艺精巧,是对明代建筑的一定反映。